斯诺克历史

2024/25赛季的世界斯诺克巡回赛总奖金创下了1900万英镑的纪录,斯诺克界的顶尖球员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冠军头衔。数亿观众将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这项运动,这项起源于英国军官的一次实验的运动,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的电视娱乐项目。

两位斯诺克领域的顶级记者赫克托·南斯(Hector Nunns)和大卫·亨登(David Hendon)带领我们回顾斯诺克从微不足道的开端发展为国际大项的历程……

印度:斯诺克的诞生地


2013年10月,首届印度公开赛世界排名赛在新德里举行,这一赛事的举办在斯诺克界引发了热烈庆祝。

这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涌现了两位优秀的职业球员——最终打入决赛的阿迪提亚·梅塔(Aditya Mehta)和前英式台球冠军潘卡杰·阿德瓦尼(Pankaj Advani),还因为人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印度选手崭露头角。

更重要的是,这次比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回顾斯诺克运动138年前的起源。这项运动诞生于1875年,由驻扎在印度贾巴尔普尔(Jubbulpore,现称Jabalpur,位于首都东南约450英里)的英国军队发明。

印度选手梅塔进入2013年印度公开赛决赛

一场偶然的发明

根据作家兼散文家康普顿·麦肯齐(Compton MacKenzie)在1939年《台球玩家》(The Billiard Player)杂志中的记载,年轻的中尉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非英国首相)在军官食堂的台球桌上,对已有的“黑球”(Black Pool)游戏进行了改进,这种游戏使用15颗红球和一颗黑球。

张伯伦在桌上加入了额外的彩球,并提到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Woolwich)的新学员被称为“菜鸟”(snookers)。他观察到,在这种新玩法下,所有人都像“菜鸟”一样生疏,于是“斯诺克”(snooker)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张伯伦所在的德文郡团(Devonshire Regiment,后改为德文郡和多塞特团,如今称为步枪团)至今仍为他们在斯诺克发明中的角色感到自豪。

不久之后,张伯伦被派驻到泰米尔纳德邦的山地站乌塔卡蒙德(Ootacamund,俗称“Snooty Ooty”)。张伯伦对这项新游戏的热情甚至延续到给自己的马取名为“斯诺克”。

从印度传播到世界

斯诺克运动在殖民风格的乌塔卡蒙德俱乐部进一步发展,这个俱乐部如今已成为斯诺克历史的传奇之一。现任世界斯诺克主席巴里·赫恩(Barry Hearn)表示,这个俱乐部是他“人生清单”中必去的地方。

俱乐部至今仍保留着一张当时的原始斯诺克桌,墙上挂满了虎、豹和鹿的狩猎战利品。从这里,斯诺克的规则和玩法传遍了印度以及整个大英帝国。

当时,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仅限于“军官和社会名流”,但幸运的是,这些规定后来放宽了。

内维尔·张伯伦中尉被认为是斯诺克的发明者

斯诺克传回英国

关于这项新运动的传闻传到了英国。除了1901年乔·戴维斯(Joe Davis)的出生(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他),接下来的几年里,斯诺克在英国逐渐发展。球杆制造商兼台球选手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 Jr)在一次印度之旅后,帮助推广了这项运动。

大约在1910年,苏格兰选手汤姆·艾肯(Tom Aiken)、台球冠军塞西尔·哈弗森(Cecil Harverson)、托特纳姆的菲尔·莫里斯(Phil Morris)以及Lucania Hall经理乔治·哈杰斯特(George Hargest)被认为是首批完成“百分杆”(century break)的人。

第一次业余斯诺克锦标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当时的比赛结果通过七局总分决定,这可以看作是现代欧洲和亚洲巡回赛短赛制的早期雏形。

1919年,斯诺克规则得到了统一,同年还引入了“重置黑球”(re-spotted black)规则,以确保每局比赛都有赢家。这一创新在随后几十年中创造了无数戏剧性时刻。

乔·戴维斯与职业化的开端


斯诺克的下一个时代完全属于一个人——无与伦比、战无不胜的乔·戴维斯(Joe Davis)。随着职业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参与者在乔的舞台上更多只是配角,他们对此心知肚明,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怨恨。

然而,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年毫无疑问也是斯诺克崛起的激动人心阶段。这项运动开始挑战并最终超越英国更为传统的台球(billiards),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乔与他的弟弟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出生于德比郡的惠特韦尔(Whitwell),时间刚好是20世纪初。他们的父亲是一名矿工,后来转行成为酒馆老板,经营位于惠廷顿穆尔(Whittington Moor)的皇后酒店(Queens Hotel),酒店内的一张全尺寸台球桌对乔的成长至关重要。

乔·戴维斯后来凭借其惊人的职业生涯长寿以及在赛场上的无与伦比的表现,成为“史上最伟大选手”这一称号的强有力竞争者。他连续赢得了15次世界冠军头衔,最后一次是在二战之后。

他也是1927年首届职业斯诺克世界锦标赛的推动者,这项赛事是今天全球数亿人观看的锦标赛的前身。今年的冠军将在5月5日高举那座著名的银质奖杯——这座奖杯自1927年以来几乎没有改变,只是中间多了几位冠军的名字。

乔和弗雷德·戴维斯,与他们的母亲合影

职业赛事的起步

尽管乔·戴维斯(Joe Davis)最初是在台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并且像许多人一样起初对这项新兴的运动——斯诺克——持轻视态度,但作为一名务实的金融家,他很快意识到斯诺克在盈利潜力上的优势。

1927年,乔在伯明翰的卡姆金大厅(Camkin’s Hall)参加了首届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决赛,从10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以20-11战胜汤姆·丹尼斯(Tom Dennis)。这位右眼无法对焦、被人们称为“斯诺克苏丹”(Sultan of Snooker)和“击球皇帝”(Emperor of Pot)的传奇人物赢得了象征性的奖金——6英镑10先令。

另一位来自当时德比郡斯诺克热土的选手西德尼·史密斯(Sidney Smith),在1939年的《每日邮报金杯赛》(Daily Mail Gold Cup)中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位完成总清台(136分)的选手。

二战后的首届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决赛在皇家园艺大厅(Royal Horticultural Hall)举行,乔·戴维斯对阵澳大利亚选手霍雷斯·林德鲁姆(Horace Lindrum)。这场比赛吸引了每天两场、连续两周的满座观众,总计1200人。乔以78-67的比分获胜,这场比赛标志着斯诺克的巅峰,同时也预示着公众兴趣和商业影响力的几乎不可避免的下降。

1948年,弗雷德·戴维斯(Fred Davis)赢得了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而在1950年,BBC首次从伦敦莱斯特广场大厅(Leicester Square Hall)进行斯诺克赛事的外场直播,这也是他们首次涉足斯诺克转播。

1952年,由于大多数顶尖选手的抵制,世界锦标赛仅有两名参赛者。林德鲁姆在曼彻斯特的霍尔兹沃思大厅(Houldsworth Hall)以94-49击败新西兰选手克拉克·麦科纳奇(Clark McConachy),赢得了这场“世界决赛”。然而,这场比赛几乎无人认可,尽管林德鲁姆的家人仍坚持认为他是第一位赢得世界冠军的澳大利亚人,直到2010年尼尔·罗伯逊(Neil Robertson)捧起奖杯。

伟大的乔·戴维斯

1955年1月22日,乔·戴维斯被官方认可为第一位在表演赛中打出147分满分杆的选手,对手是威利·史密斯(Willie Smith)。这场比赛也象征着莱斯特广场大厅的谢幕——这座曾经是台球桌制造商“瑟斯顿”(Thurston’s)所在地的场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斯诺克的标志性比赛场地。

乔·戴维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选手,还出版了至少两本教练手册。1956年,他推出了《我如何打斯诺克》(How I Play Snooker),这本书成为斯诺克技术知识的权威经典。六次世界冠军得主史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称这本书为“圣经”,并提到是他的父亲比尔(Bill)将这本书交给了他。尽管史蒂夫·戴维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职业生涯成就,但他唯一未实现的目标之一就是出版一本能够与乔的经典相媲美的书。

然而,乔·戴维斯在1946年决定退出世界锦标赛,但仍继续参加其他比赛和表演赛,这严重削弱了世界锦标赛的价值,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最优秀的选手并未参赛。这一决定导致了斯诺克赛事在接下来十年的衰退,直到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为这项运动带来了新的曙光——电视。

彩色电视时代的到来


1969年7月,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同月,斯诺克也迈出了自己的一大步,这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职业巡回赛奠定了基础。

《Pot Black》是一档每周播出的系列节目,旨在展示BBC新推出的彩色电视服务。BBC2的频道主管是大卫·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他后来凭借开创性的自然历史节目成为广播界的传奇人物。他希望找到能够突出彩色画面效果的内容,而斯诺克不仅色彩鲜明,还具有易于摄制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领军人物

伦敦莱斯特广场大厅(Leicester Square Hall)的前经理泰德·洛(Ted Lowe)设计了这一节目的形式。他曾为BBC在黑白电视中播出的斯诺克比赛提供低声解说,因此被称为“低语解说员”。节目邀请了八位职业选手参赛。《Pot Black》系列节目大获成功,选手们迅速成名,这反过来又提升了他们通过表演赛赚钱的能力。

然而,这一切在1957年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当时,由于缺乏关注,斯诺克的未来岌岌可危,世界锦标赛也因此停办。1964年,雷克斯·威廉姆斯(Rex Williams)复兴了这项赛事,并将其改为挑战赛形式。这七场挑战赛全部由约翰·普尔曼(John Pulman)赢得。1968年,世界职业台球与斯诺克协会(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WPBSA)成立。次年,世界锦标赛恢复了淘汰赛制。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在1969年赢得了冠军,但在接下来的1970年代,前矿工兼警察的雷·里尔顿(Ray Reardon)称霸赛场,赢得了六个世界冠军头衔。

尽管里尔顿是那个时期最成功的选手,但真正的明星却是一位来自北爱尔兰的年轻人。他在贝尔法斯特的“Jampot俱乐部”磨练出了闪电般的技巧。他就是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人物,无论是在赛场内外,他的存在似乎注定要挑战传统。他在1972年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便夺得冠军,赢得了480英镑的奖金。观众们蜂拥而至,只为在表演赛中一睹他的风采。

正是“飓风”希金斯的出现——无论是因为他的坏脾气还是正因如此——让斯诺克在《Pot Black》仍是该运动主要电视平台的时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宣传。赞助商,尤其是烟草行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斯诺克的商业潜力。BBC也增加了斯诺克的转播,包括世界锦标赛的集锦以及一项新的邀请赛——大师赛(Masters)。

亚历克斯·希金斯赢得了两个世界冠军

随着雷·里尔顿(Ray Reardon)、约翰·斯宾塞(John Spencer)和亚历克斯·希金斯(Alex Higgins)在赛场上引领潮流,幕后也在迈向更大的进步。这得益于独立推广人迈克·沃特森(Mike Watterson)的精明领导,他敏锐地意识到斯诺克在电视曝光带来的赞助机会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世界锦标赛曾在多个地方举办,包括澳大利亚。在1977年的赛事筹备中,沃特森开始寻找一个新的永久场地,理想的场地应该是一个紧凑的设置,能够成为这项蓝丝带赛事的固定举办地。有一天晚上,他的妻子卡罗尔(Carol)看完谢菲尔德的一场戏剧演出后回家,提议那里的剧院可能正是理想的选择。

于是,斯诺克迎来了从相对默默无闻到登上新闻头条的转型,其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戴维斯主导的斯诺克黄金时代


克鲁斯堡剧院(The Crucible)位于谢菲尔德市中心。每年50周,这座环形剧院上演各种伟大的戏剧作品,而在每年的17天里,它变成了一个体育中心,职业生涯在这里被定义,梦想在这里被实现或破灭。

约翰·斯宾塞在1977年的锦标赛上夺冠,随后雷·里尔顿于1978年赢得了他的第六个世界冠军头衔。1978年,BBC显著增加了锦标赛的转播力度,并获得了惊人的收视率。在整个十年中,只有亚历克斯·希金斯成功挑战了里尔顿和斯宾塞对世界锦标赛的统治。然而这种旧秩序在1979年被彻底打破。

特里·格里菲斯(Terry Griffiths)作为一名资格赛选手,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赛季便夺冠,这一胜利成为许多业余选手转向职业赛场的催化剂。一位红发的伦敦青年早已完成了这一转变。他是来自普拉姆斯特德(Plumstead)的斯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一个害羞但专注的选手,由他的父亲比尔(Bill)指导,并由外向的商人巴里·赫恩(Barry Hearn)管理。赫恩经营着一系列卢卡尼亚斯诺克俱乐部(Lucania Snooker Clubs)。

斯蒂夫·戴维斯——80年代的王者

随着1980年代的到来,戴维斯和赫恩开始在赛场内外全面统治。戴维斯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是在1980年的英国锦标赛(UK Championship),他在赛季末赢得了世界冠军。赫恩兴奋地冲上克鲁斯堡舞台,几乎撞倒戴维斯以庆祝胜利。拥有世界冠军在手,赫恩开始看到斯诺克在比赛成绩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他凭借对大众需求的敏锐触觉,开始通过签约更多选手和推广独立赛事来建立自己的Matchroom帝国。

那是斯诺克的黄金岁月。全英国各地的斯诺克俱乐部纷纷开业,一个充满活力的业余赛场开始孕育未来的明星。ITV羡慕BBC的收视率,开始转播自己的赛事。于是,一个职业巡回赛逐渐建立起来,奖金迅速飙升。赞助商排队投资这项运动,而英国公众像观看肥皂剧一样观看斯诺克,这项运动有着鲜明的角色阵容,其中许多人因为自己的私人生活成为小报关注的焦点,也助推了斯诺克的热潮。

希金斯不可避免地成为许多报道的主角。这位台球桌上的“坏男孩”在1982年赢得了情感充沛的第二个世界冠军头衔。在他以18比15战胜里尔顿后,他含泪召唤妻子和婴儿女儿上台,与他一同庆祝。

克里夫·索本(Cliff Thorburn)在1980年成为首位非英国籍的世界冠军,并在1983年创造了克鲁斯堡的第一个147满分杆。一年后,另一位加拿大选手柯克·史蒂文斯(Kirk Stevens)在大师赛上也打出了满分杆。

吉米·怀特(Jimmy White)在18岁时赢得了世界业余锦标赛冠军,但在1982年的世界锦标赛半决赛中,他错过了进入决赛的机会。当时希金斯在落后15比14时完成了一次神奇的69分清台,并在决胜局中获胜。怀特在1984年决赛中从12比4落后于戴维斯的情况下奋力追赶,但最终以18比16惜败。

丹尼斯·泰勒赢得了斯诺克历史上最著名的比赛

戴维斯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选手,他在1982年Lada经典赛上打出了首个电视转播的满分杆,赢得了六次英国锦标赛冠军,并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然而,他也成为了斯诺克繁荣时期最著名比赛的失败者。

1985年世界锦标赛决赛中,戴维斯曾以8-0领先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似乎稳操胜券,即将赢得第三个连续冠军。然而,泰勒,这位戴着“倒挂”眼镜的北爱尔兰选手,奋力追赶,在晚上11点时将比分追至17-17,进入最后一局。

这局比赛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以争夺最后一颗黑球结束。戴维斯错失了制胜机会,泰勒成功打进,夺得冠军。当时BBC2仍有1850万观众在观看,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也是英国午夜后播出的节目中的最高收视纪录。

尽管经历了这一挫折,以及1986年输给150-1的冷门选手乔·约翰逊(Joe Johnson),戴维斯和斯诺克在整个1980年代依然保持着不可撼动的地位。1989年,他以18-3击败约翰·帕罗特(John Parrott),赢得了第六个世界冠军。

他看似不可阻挡,但苏格兰的一位年轻人有着不同的计划。

亨德利时代的到来


在体育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物,他们不仅在比赛中统治对手,还为比赛注入了全新的维度,改变了比赛的方式——苏格兰的斯蒂芬·亨德利(Stephen Hendry)就是斯诺克中的这样一个人物。

亨德利出生于南昆斯费里(South Queensferry)。在他12岁时,父母偶然为他买了一张小型台球桌,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却成就了一个传奇。他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潜力,在苏格兰16岁以下锦标赛和苏格兰业余锦标赛中获胜,并在仅16岁零3个月时转为职业选手。

到亨德利在2012年退役时,他已经创造了一些可能永远无法被打破的纪录,并积累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尤其是在斯诺克最伟大的舞台——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的世界锦标赛上的成就。

亨德利的遗产不仅仅是冠军头衔和辉煌记忆,他还毫无疑问地影响了许多如今处于顶尖水平的选手。他们在亨德利巅峰时期观看他比赛时受到了深刻启发,从他的击球方式到他在破杆和单次上手得分中所倡导的进攻性打法。

在世界等待着接替斯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地位的人时,亨德利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在经纪人伊恩·多伊尔(Ian Doyle)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斯蒂芬·亨德利,七次获得世锦赛冠军

早期的里程碑接踵而至。他在17岁时首次亮相克鲁斯堡,并在以8比10输给威利·索恩(Willie Thorne)后赢得了对方的热烈掌声。而在1987年,他赢得了首个排名赛冠军,在大奖赛(Grand Prix)上以10比7击败丹尼斯·泰勒(Dennis Taylor)。

真正的统治从1989-90赛季开始,并以首次世界冠军的夺冠告终——亨德利至今仍是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夺冠时年仅21岁零106天。此后亨德利又六次在克鲁斯堡举起奖杯,他与“人民冠军”吉米·怀特(Jimmy White)的系列决赛成为人们最记忆深刻的比赛之一。亨德利常常被不公平地视为那个“猎杀了小鹿斑比母亲”的角色。

亨德利四次从怀特手中夺走冠军,其中包括1992年连续赢下10局,以18比14获胜,以及1994年在决胜局中怀特错失关键黑球后,亨德利以断骨的手臂完成冷静的58分清台,以18比17险胜。

在这些胜利以及其他成功中,亨德利展现了无畏、进攻性、冷酷无情、专注和决心。他在最紧张的压力下一次次完成高难度击球。他也从未忘记自己为苏格兰斯诺克开辟道路的意义。1993年,他与阿兰·麦克马努斯(Alan McManus)在克鲁斯堡的全苏格兰半决赛中,由风笛手领入赛场,这成为苏格兰斯诺克的标志性时刻。

不过,亨德利的一些最精彩瞬间并非发生在谢菲尔德。例如,在1994年的英国锦标赛决赛中,他打出了7杆破百,以10比5击败肯·达赫蒂(Ken Doherty)。而在1997年的利物浦维多利亚慈善挑战赛(Liverpool Victoria Charity Challenge)决赛中,他在连续输掉6局后以8比8追平,并最终以一杆147满分杆战胜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赢得比赛。

吉米·怀特与亨德利在世锦赛决赛中4次交手

在亨德利巅峰时期或接近巅峰时击败他的重大比赛胜利是罕见的、来之不易的,正因如此,这些胜利显得格外特别。问问肯·达赫蒂(Ken Doherty)1997年在克鲁斯堡决赛中击败亨德利对他意味着什么,或者彼得·艾伯顿(Peter Ebdon)在2002年决赛中上演“复仇”胜利后有何感受——艾伯顿曾在1996年决赛中不敌亨德利。此外,约翰·帕洛特(John Parrott)和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也在1990年代赢得了世界冠军。

亨德利至今仍是最后一位在BBC年度体育人物奖(BBC Sports Personality of the Year)评选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斯诺克选手。他在1990年的评选中仅次于保罗·加斯科因(Paul Gascoigne),获得第二名。对于许多人来说,亨德利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斯诺克选手。然而,正如所有统治一样,他的统治也迎来了终结——一群受到亨德利启发的选手开始掌握主动权,开启了新的时代。

黄金一代的崛起


在1990年代初期斯蒂芬·亨德利将斯诺克带入一个新的高度时,三名青少年也开始了他们在职业巡回赛上的初步探索,这段旅程最终将三人推向斯诺克运动的巅峰。

职业巡回赛逐渐从少数职业选手扩展到128名选手,但在1991年,世界职业台球与斯诺克协会(WPBSA)决定向任何愿意支付报名费的人开放职业资格。突然之间,职业选手人数激增至700人,这场革命扫除了许多已经年迈的选手,他们曾是1980年代斯诺克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O’Sullivan)的名字在他转为职业选手之前就已经广为人知。他的父亲罗尼·奥沙利文(Ronnie Senior)从小就为他制定了严格的练习计划,并邀请顶尖业余选手到家中与他的儿子在全尺寸台球桌上对战。奥沙利文横扫业余赛场,在1992/93赛季的首次职业赛季中赢下了76场资格赛中的74场。

那年夏天,斯诺克比赛在布莱克浦的诺布雷克城堡酒店(Norbreck Castle Hotel)举行了一系列漫长的资格赛,而奥沙利文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明星人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年后,他在英国锦标赛决赛中以10比6击败亨德利,成为最年轻的排名赛冠军得主,那时他还不到18岁。他的表现常常令人惊叹。在1997年的世界锦标赛上,他以仅5分20秒的纪录时间完成了一杆147满分杆。

奥沙利文 —— 七五三杰领头人

奥沙利文似乎拥有整个世界。但在赛场之外,他因父亲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而陷入抑郁。这使得他在球台上的统治级表现伴随着不稳定的行为、纪律处分以及频繁的退役威胁。

直到2001年,他才在25岁时赢得首个世界冠军。随后,他在2004年和2008年分别赢得第二和第三个世界冠军。在2012年赢得第四个冠军后,他终于兑现了退役的威胁,除了参加一场小型赛事外,他休息了一整年。然而,这段时间让奥沙利文意识到斯诺克仍然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中。他在2013年回归,并赢得了第五个世界冠军。

奥沙利文开始与体育心理学家史蒂夫·彼得斯博士(Dr. Steve Peters)合作,这帮助他稳定了心理状态,并继续赢得冠军。2020年,他再次在克鲁斯堡夺冠,两年后,在充满情感的场景中,他追平了亨德利的现代纪录——七个世界冠军。他在2023年12月赢得了创纪录的第八个英国锦标赛冠军,几周后又赢得了创纪录的第八个大师赛冠军,将他的“三大赛”冠军总数提升至23个,巩固了他作为史上最伟大选手的地位。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两位同时代选手约翰·希金斯(John Higgins)和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奥沙利文可能会赢得更多冠军。这两人也是1992届的杰出成员。

希金斯是一个全面型选手,风格类似斯蒂夫·戴维斯(Steve Davis),是三人中第一个赢得世界冠军的。他在1998年的胜利结束了同为苏格兰人亨德利长达八年的世界第一统治。

希金斯在青少年时期就赢得了三个排名赛冠军,是一位常规赛事冠军得主,但他花了九年时间才赢得第二个世界冠军。他随后迅速赢得了两个世界冠军,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同时还赢得了三次英国锦标赛冠军和两次大师赛冠军。

马克·威廉姆斯 —— 史上首位“左手”世锦赛冠军

威廉姆斯则成为了第三位赢得世界冠军的威尔士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左撇子世界冠军得主。他在2000年赢得了世界冠军,并在2003年与肯·达赫蒂(Ken Doherty)进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以18比16获胜,完成了当赛季的三大赛冠军横扫。他此前已经赢得了第二个英国锦标赛冠军和第二个大师赛冠军,这一壮举此前只有戴维斯和亨德利完成过。威廉姆斯在2018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伟大的选手,在距离第二个世界冠军15年后赢得了第三个世界冠军,这得益于他在那个赛季的惊人状态复苏。

威廉姆斯在赛场外性格随和,但在赛场上却十分冷酷。他的坚韧在1998年大师赛决赛中得到了证明,当时他以10比9在重置的黑球上击败亨德利。

奥沙利文、希金斯和威廉姆斯都是1980年代英国斯诺克繁荣的产物。他们受到电视全面报道的启发,参加各种青少年和业余赛事,并从资格赛的最低层逐步攀升至巅峰。从1998年到2013年,他们三人共赢得了16届世界锦标赛中的11届。

他们是斯诺克进入新千年时的领军人物,这一时期见证了这项运动探索新的全球化机会。

斯诺克的全球化发展


尽管斯诺克起源于英国,但职业斯诺克在成为顶尖选手常规出国比赛的运动之前,曾多次尝试进入海外市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南非就举办了挑战赛,1975年的世界锦标赛在澳大利亚举行,1970年代加拿大也经常举办比赛。到了1980年代,巴里·赫恩(Barry Hearn)的Matchroom公司开始引领斯诺克的全球化传播。1989年,香港公开赛成为首个在亚洲举办的排名赛,不久之后,中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国家也开始举办斯诺克赛事。

第一场在英国以外举办的排名赛是1988年的加拿大大师赛。随后,法国、荷兰和比利时举办了欧洲公开赛,而1990年中国举办了亚洲公开赛。随着詹姆斯·瓦塔纳(James Wattana)的崛起,泰国在1990年代成为巡回赛的一个常规且备受欢迎的站点。瓦塔纳赢得了三个排名赛冠军,其中包括两次在自己国家举办的赛事。

然而,直到新千年到来,斯诺克的全球化才真正得以深入探索,这要归功于一名中国青少年和一家泛欧洲广播公司。

丁俊晖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视为未来的明星,但他发现以英国为基础的资格赛体系非常艰难。2005年,他被撤销了北京中国公开赛的参赛资格,随后以外卡身份重新参赛。令人震惊的是,在刚满18岁几天后,他赢得了这场比赛,在决赛中以9比5击败了斯蒂芬·亨德利。1.1亿中国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场比赛,这引发了一场类似于英国二十年前的斯诺克热潮,每个赛季中国最多举办五场赛事。

与此同时,Eurosport(欧洲体育频道)与斯诺克签署了一项协议,开始转播所有主要赛事,将这项运动带给了61个国家的观众,其中许多国家对斯诺克完全陌生。

与英国观众一样,新的国际观众也有一批角色可以去喜爱。奥沙利文、希金斯和威廉姆斯仍然是“圣三位一体”,但彼得·艾伯顿(Peter Ebdon,2002年)、资格赛选手肖恩·墨菲(Shaun Murphy,2005年)和格雷姆·多特(Graeme Dott,2006年)也赢得了世界冠军。丁俊晖赢得了两次英国锦标赛冠军,而来自澳大利亚的尼尔·罗伯逊(Neil Robertson)崭露头角,最终在2010年克鲁斯堡夺冠。

在大师赛上,保罗·亨特(Paul Hunter)赢得了三场戏剧性的决赛,每次都是在决胜局中逆转取胜。亨特的随和性格、英俊外貌和真诚的谦逊使他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新星,他的表现帮助斯诺克保持了公众的关注。然而,整个斯诺克界在2006年因亨特罹患罕见癌症去世而深感悲痛,那时他年仅27岁。

丁俊晖 —— 2005年中国公开赛冠军得主

然而,赛场之外的情况并不乐观。英国政府禁止烟草公司赞助体育赛事,这导致斯诺克的财政出现巨大缺口。尽管全球兴趣逐渐增加,巡回赛却开始萎缩。

斯诺克在赛场上的表现并无问题,但其管理需要进行彻底改革,以充分利用其受欢迎程度。这个任务落到了一个与1980年代斯诺克繁荣时期紧密相关的人身上。

赫恩的改革


如今,斯诺克已成为一项真正的全球性运动,其触角不断延伸至新的领域。

目前,斯诺克在全球约110个国家中被超过1.2亿人参与,观众人数则高达5亿。这项全球增长最快的运动之一也正在努力争取未来被纳入奥运会的机会。

然而,仅仅在几年前,这项运动还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排名赛数量减少到仅剩6项,顶尖职业选手纷纷表达对收入机会不足的担忧,认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几乎沦为“兼职工作”。

巴里·赫恩-世界斯诺克巡回赛主席

2009年,罗尼·奥沙利文在局势紧张之际呼吁,需要一个类似“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的人物来拯救斯诺克。而最终,这个人正是巴里·赫恩(Barry Hearn)。

2009年12月,时任WPBSA和世界斯诺克协会主席的罗德尼·沃克爵士(Sir Rodney Walker)发起了一次对自己管理体系的信任投票,结果会员以32票对24票否决了他的连任,为赫恩接管铺平了道路。

在被选为WPBSA主席后,赫恩决心在这项曾启动他职业生涯的运动中取得成功,并向球员们寻求授权,将商业权利向前推进。

作为莱顿东方足球俱乐部的老板、成功的飞镖和拳击推广人,以及1980年代Matchroom公司旗下斯诺克明星(包括史蒂夫·戴维斯)的经纪人,赫恩在与球员的多次坦率交流中承诺,将举办更多赛事并增加奖金和收入机会。尽管许多球员起初持怀疑态度,但他的承诺逐渐赢得了支持。

在2010年夏天关键投票的准备阶段,各种阴谋和宣传充斥着比赛场地,气氛宛如英国议会领导选举期间的权力走廊。有传言称,一些球员甚至在前往谢菲尔德的路上多次改变立场。然而,潜在的竞争对手、前奥运射击选手约翰·戴维森(John Davison)最终选择不出席特别会员大会。

赫恩以35票对29票的微弱优势胜出。这场革命差点未能实现,而赫恩明确表示,如果失败,他将离开斯诺克。

然而,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甚至让一些此前直言反对的球员承认自己错了。他将欧洲和亚洲的常规球员巡回锦标赛(Players Tour Championship,PTC)系列赛事纳入重要赛程。

自2009/10赛季的总奖金从350万英镑飙升至2024年接近2000万英镑,赛场上的竞技水平也随之提高。2014年,尼尔·罗伯逊成为首位单赛季打出100杆破百的选手。五年后,罗尼·奥沙利文在普雷斯顿的球员锦标赛决赛中完成了职业生涯第1000杆破百,场面令人震撼。

马克·塞尔比(Mark Selby)在2014年首次赢得世界冠军,并在2015年至2019年间连续占据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随后,贾德·特鲁姆普(Judd Trump)掀起了一个新的统治时代,他在2019/20赛季创纪录地赢得了六项排名赛冠军。

特鲁姆普、塞尔比和罗伯逊在过去十年中成为常规的冠军得主,而“92黄金一代”(奥沙利文、希金斯、威廉姆斯)则展现了惊人的职业生涯持久力。同时,卢卡·布雷切尔(Luca Brecel)和凯伦·威尔逊(Kyren Wilson)等新星也突破重围,成为世界冠军。

在整个职业选手队伍中,斯诺克的整体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选手正在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响力。

马克·塞尔比 —— 四届世锦赛冠军得主

WPBSA(世界职业台球与斯诺克协会)也在推动斯诺克的普及方面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监督女子巡回赛和残疾人选手巡回赛,同时支持老年人巡回赛的发展。

新的比赛陆续在奥地利、德国、中国、比利时、捷克共和国、波兰、保加利亚、荷兰、葡萄牙、直布罗陀、澳大利亚、巴西、拉脱维亚、泰国和印度等地举办。如今,沙特阿拉伯成为这项运动的新边界。2024年,斯诺克与沙特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协议,在该国举办一项重要的排名赛事。无数记录被刷新,其中包括2022年香港大师赛决赛现场观众人数超过9,000的壮观场面。2025年,斯诺克顶尖选手将重返香港,首次在那里举办世界大奖赛。

斯诺克展现了其作为一项韧性十足的运动的特点,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许多体育赛事被取消,但斯诺克率先在严格控制的“泡泡”环境中恢复比赛,米尔顿凯恩斯的冠军联赛成为首个复赛的赛事。这为一个无观众的赛季奠定了基础,尽管没有现场观众,但为选手提供了收入来源,也为居家隔离中的观众带来了娱乐。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斯诺克仍将面临许多挑战。然而,作为一项观赏性极高的运动,它始终保持着广泛的受欢迎程度,而那些展示这项运动魅力的明星们理应获得赞誉和回报。

距离那场发生在印度雨天的起源故事已经过去了150年,如今,斯诺克迎来了属于它的阳光灿烂的时代。